当前位置: 首页 >> 郭振甫:过了的坎,没过的坎
郭振甫:过了的坎,没过的坎
2014/7/9 10:23:51

3年时间,如何让郑州日产的规模扩大整整一倍?在企业内部,有人说,20万台的目标,就是悬在郭振甫头上的一把剑。无论如何,2014年的销量,已经计划要突破14万台。启用年轻干部——这成为其决心彰显的重要论证。这样的决定,对于一个重情重义的中式管理者而言,意义重大。
----------------------------------------
郭振甫的郑州日产情结,又将因这份中期事业计划,推到一个更高的情感地带。
20多年来,他努力在做的事情,就是为郑州日产谋得生存空间,并在市场占得重要的一席之地。他并没有因为郑州日产已经飞出“洼地”而将步伐调整回“正常状态”,而是重新回到了跑道。
想要应对未来,唯有更快挑战自己。
近期,郑州日产中期事业计划发布,依托“东风汽车公司文化战略”以及“大自主乘用车战略”,计划在未来三年(2015年-2017年),面向市场推出五款新车型。包括东风风度品牌的三款城市跨界型SUV、MPV和CDV,以及NISSAN品牌的全新皮卡和全新SUV产品,最终实现从2013年11.8万台到2016年20万台的销量,完成年均超过20%的增长率。
对于郑州日产而言,这是一个跳跃式的发展规划。纵观近年的销量表现——2010年,销量突破10万台;2011年销量11.6万台;2012年销量10万台;2013年销量11.8万台……毫无疑问,这就是一个体量就在10万台左右的小企业,尽管其在细分市场还是有着不错的利润收获。
“没有产品。”这是业界乃至郑州日产内部都有的共识。由于定位于日产全球轻型商用车(LCV)生产基地,郑州日产无论是从日产总部获得的产品支持,还是产品所面对的细分市场,以及其在东风集团的地位,并不占有太多优势。
至今,都还有郑州日产人员疑惑:为何当年要把途乐这款进口车从郑州日产剥离,这本是一款销量与利润均不错的越野车型。当然,也有消息传出,途乐一旦实现国产,还将重新放入郑州日产。
从1999年成立,郑州日产一直带着镣铐跳舞。作为郑州日产的掌舵者,郭振甫并没有因为2007年产权结构的厘清而舒缓一口气。3年时间,如何让郑州日产的规模扩大整整一倍?在企业内部,有人说,20万台的目标,就是悬在郭振甫头上的一把剑。无论如何,2014年的销量,已经计划要突破14万台。
这将是郑州日产前所未有的一次销量冲刺。这一次的压力,虽和此前企业的生存危机不尽相同,但却关乎到未来的命运。
郑州日产与东风日产的对比,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多个场合,日产全球高管也在表达,随着东风日产的壮大,未来将会把重心逐渐向郑州日产倾斜。包括在4月份的北京车展,日产全球执行副总裁兼执行委员会成员安迪·帕默尔亲临现场,对于两大合资企业的定位,给出了明确表态:“技术上的支持没有偏重。”甚至,他一度激动表达,希望郑州日产将来也会出现如同东风日产启辰这样的合资自主品牌。
据悉,日产新产品的导入计划,已经敲定。
熟悉日产的人,应该会从近期的人事调整中能够看出端倪。东风有限(郑州日产母公司)新总裁关润,对于日产在轻型商用车领域的发展,明显有着极大的关注。而还有一坊间消息,在志贺俊之卸任日产全球COO一职之后,安迪·帕默尔实际更多负责产品规划,而他对于轻型商用车的中国发展,实际有着更多的想法。这也意味着,从安迪·帕默尔到关润,郑州日产将迎来从全球到中国的高层支持。
做大规模的迹象,其实在东风层面,也有所显示。
2011年,随着东风集团自主资源的整合,郑州日产被明确为东风风神和东风小康两个主战场之外的辅战场。郭振甫当年为求生而争取到的双品牌战略,不仅获得了日产技术平台支持,更在东风集团有了明确的身份与定位。如何组建与之对应的管理体系,快速融入到东风大自主战略之中,必须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内得到证明。
据悉,为加速东风风度品牌的战略实施,郑州日产新的研发中心将在2015年底建成,未来每年将向市场推出不少于一款东风风度新车型。至于生产能力,郭振甫表示,将依托郑州基地18万台改造和东风大自主乘用车资源统筹实现。
事实上,在东风庞大的组织体系,除了东风小康外,郑州日产所提供的海外贡献度,位居第二。与此同时,根据东风集团海外事业中期计划,“2016年海外出口要达到自主品牌总销量的10%,同时努力建成10个海外战略性区域市场”。可以想象,海外基础稳实的郑州日产,在其中必须要发挥的战斗力。
“所谓登高望远,有时候登高了未必能望远,这是角度的问题;如果角度不合适,那就是时间问题,实践会让我们把事物看得更清楚。我还是坚信另外一种观点,存在就是合理的。虽然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不一定可靠,但总体看来,是有历史的必然性。”这是当年,在面对业界追问郑州日产20年波折之路时,郭的一番原话。
某种程度,现在应该是比较合适地度过了郭振甫所言的“时间问题”。但是,相比于产品、产能等硬件,人情世故要比商业规律,要棘手很多。
地处河南中原,郭振甫首要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圈子。熟悉郭的人知道,他性格坚韧,但同时又有一颗柔软的心。一群当年从艰难环境中打拼出来的老兵们,在郑州日产分管各个部门。他视他们为兄弟,为战士。事实上,这是中国管理者们面临的一个通病。
然而,从10万台到20万台的翻倍计划,如何实现?这不仅仅是需要一腔热血,更需要创新的思维与快速的应变能力。比如,主力产品CDV NV200,如果在在满足原有客户更高乘用化需求的同时,要拓展作为家庭乘用车或者是家庭的第二辆车的用户群体,用户群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和年轻化。老思维显然切入不进
中期事业计划的实现,显然是郭振甫当下的重之中重。启用年轻干部——这成为其决心彰显的重要论证。这样的决定,对于一个重情重义的中式管理者而言,意义重大。
郑州这个城市,究竟适不适合发展工业?当初的这个疑惑已经不存在了。他需要的,是一只强大的队伍。(文| 陈瑶)【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汽车人》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隐私权声明 | 网址律师
Copyright © 2001 - 2025 SINOCA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诺视线传播机构  京ICP备05020129号-5 公安备案 1101150200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