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70.94万辆,环比下降6.63%,同比下降5.07%,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8.41%,占有率比上月下降4.3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4.90个百分点。
同样,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上也斩获不利。2014年1月,中国品牌轿车销量明显下降,共销售27.88万辆,环比下降24.49%,同比下降22.18%,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3.31%,占有率比上月下降8.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6.85个百分点。
或连续四年下降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1月份的下降如果是一个月度的市场表现,或许我们并不会特别在意。问题是2014年1月份的的市场份额下降在继续过去多年下降以后的再次下降。
按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自主品牌在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从2012年的41.9%下降了1.6个百分点,为40.3%。而同期其它系别的品牌均呈现上升或者持平。就连受到中日关系影响巨大的日系品牌,2013年的市场份额还与2012年保持了不升不降的局面。
再向上追溯,2011年,自主品牌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为42.23%,占有率较2010年又同期下降3.37百分点。
2010年,自主品牌占乘用车市场份额为45.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各年数据对比可以看出,2010年是中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最高的年份,2010年以后,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每年都呈现下降趋势。
而2010年之前,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基本呈现稳定向上的态势。
因此,2014年1月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下降,是连续三年市场份额下降基础之上的再次下降。这显然让自主品牌的未来发展趋势更加令人担忧。
1月预示全年悲观
2014年1月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下降凸显出来的令人焦虑的形势,还可以从另外一组数据对比中看出端倪。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按照月度时间表来看的话是呈现下凸的曲线形状,也就是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一般会在每年的年首、年末达到最高点,而在年中的时间达到最低点。
比如,2013年,自主品牌占到乘用车市场份额的最高月份为3月份,达到43.4%,1月、2月也分别达到43.3%、43%。同样,当年的10月、11月、12月,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0.5%、40.5%、42.8%,这三个月的数据仅次于第一季度。但是,2013年的6月、7月、8月,这一数据分别为37.5%、35.2%、38%。而另外三个月4月、5月、9月的数据则分别为39.6%、39.4%、38.2%。
可以看出,7月份是一年之中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最低的时间点。
自主品牌的这种市场份额的月度变化在最近几年基本呈现一致性的曲线形态。而这种曲线形态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第一季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高低基本决定了全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走势,第一季度高,全年就高;第一季度低,全年就低。而1月份的市场份额则又能够决定了整个第一季度的市场份额的变化。
因此,2014年1月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继续下降,将可能说明一个很大的问题是:2014年自主品牌的发展仍然很不乐观。
主流车企出现震荡
在以往的自主品牌的市场变化中,一般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也就是说,部分主流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市场增长态势非常明显,许多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市场增长速度都超出了市场平均增长速度。
以2013年为例。长安汽车市场增长速度为最高,达到了61.9%。上汽通用五菱的增长速度也有47.8%。长城汽车作为第二大销量自主企业,其增长速度也高达28.7%。上海汽车、华晨汽车、东风柳州等企业的增长速度也都在15%以上。
但是,2014年1月,部分主流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市场增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据显示,除了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东风柳州三家企业实现了正向增长以外,其它前十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市场销量下降。甚至有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销量下降高达40%以上。
显然,2014年1月的市场带来一个很不好的信号,自主品牌的发展遭遇到了发展瓶颈。
市场发展的必然阶段
那么,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难道就将会一蹶不振吗?
第一个因素是政策透支带来的影响。从更长期的时间维度来看,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在2009年出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2009年,自主品牌轿车销售221.73万辆,占整个中国轿车市场的29.7%,市场份额同比提高近4个百分点,较排名第二的日系车高近5个百分点。2008年,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30.8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占有率比上年降低4.2%。
2009年之所以有如此大幅度的提升,就在于当年中国出台了刺激汽车市场政策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而该规划对于汽车市场的支持重点主要在于农村市场以及小排量汽车市场。而这两个市场是自主品牌相对占优势的市场。
因此,2009年、2010年,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持续上升。但是,当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以及汽车下乡的政策退出之后,市场的消费结构迅速回归理性与常态。而2009年与2010年透支出来的自主品牌市场销量,影响到2010年以后的自主品牌的增长速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的持续下降是在“还债”,是在还过去政策刺激引发自主品牌过度透支的债。
第二,影响自主品牌出现市场份额下降的另外一个因素是,2009年前后的这段时期,一直到现在,自主品牌的主流车企都开始出现战略的大调整。这种调整表现为对于产品品质战略的强调,表现为多品牌战略与单品牌战略的进退,表现为配套体系的重新布局等等。
这种战略的调整让部分汽车企业走了很多弯路,从而也影响到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市场增长的持续性。
第三,外资品牌的下探造成中外品牌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由于一二线市场逐渐饱和,三四线市场成为未来市场增长的新的源头。这就造成了一二线市场中的原来自主品牌消费者更换新车时,更容易选择外资品牌的产品。而外资品牌在三四线市场的布局,以及价格的不断下降,挤压了更多自主品牌的市场空间。
这些都让自主品牌的市场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四,优胜劣汰的必然性。自主品牌目前的数量众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会有大量的自主品牌被淘汰,这种大浪淘沙的过程已经在持续进行。部分自主品牌的发展式微也造成了自主品牌整体市场增长势头的减缓。
自主品牌的希望在哪里
面对诸多市场的困难,自主品牌的希望在哪里?甚至说,自主品牌到底还有没有希望?
其实,自主品牌连续多年的市场份额下降只是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自主品牌经过调整期之后必然恢复增长的动力。
具体的理由是:
第一,自主品牌的战略调整基本接近尾声,以品质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正向研发为主轴的自主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正在逐渐形成。这种战略基础的奠定,将使得部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未来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
第二,自主品牌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融合合作不断加强。比如,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让吉利品牌在未来有了更多的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东风汽车集团入股标致雪铁龙公司,也让东风汽车间接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积淀;万向集团收购菲斯科也可能促使中国汽车第一次走向美国市场。
第三,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倾向日渐明显。这种国际化表现在配套体系的国际化、人才资源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拓展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让自主品牌能够借助国际化的人才与企业,以提升自己的产品品质、管理水平。
第四,国企改革带来的新的契机。十八届三中全会奠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纲领。未来国有汽车企业将在改革的大背景下,改变过去以行政、市场为目标的双轨制运行机制。国有汽车企业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化管理体系将能够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证。